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包裝儲運技術 » 食品包裝技術 » 正文

追溯食品包裝容器的發(fā)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06-09-15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是伴隨著食品文明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包裝的發(fā)展也不例外,人們對食品包裝要求的不斷提高,是包裝業(yè)不斷發(fā)展的主要原動力。

  自從有了食品,也就有了包裝。但真正意義上的食品包裝,應該從食品的罐貯藏開始。

  食品罐藏工業(yè)起源于19世紀初。1804年,法國阿培爾(Nicolas Appert)研究成功用玻璃瓶保存食品,從而出現使用軟木塞的玻璃瓶作為食品包裝容器。從此開始了玻璃瓶罐頭的工業(yè)生產。由此,經過長期不斷的改進和發(fā)展,形成了目前食品工業(yè)中外型美觀、封口形式多種多樣的食品玻璃罐。

  1810年,英國杜蘭德(Peter Durand)使用鍍錫板制成食品包裝容器,即所謂的馬口鐵罐。當時僅用剪刀和鉻鐵等工具進行手工制作,每人日制罐量不過60~70只。1847年,美國使用了沖制罐底蓋坯料的沖床,1849年正式制成沖蓋機,奠定了三片罐制造的基礎。1859年歐洲開始采用將罐底蓋直接蓋在罐身上自動卷封的封罐機。由此,馬口鐵罐的封口方法由內嵌(或外嵌)加以錫焊改為卷邊,用膠圈代替了封焊。1896年美國首先使用液體橡膠代替厚的橡膠圈,并于1897年制成液膠涂布機,還改進封口卷邊,采用二重卷邊。由于不斷的改進,自動制罐機得到順利發(fā)展,1910年每分鐘的制罐能力已達到120只,1930年制成的自動制罐機每分鐘可生產300只,現代自動化作業(yè)線則每分鐘可達1000只以上。

  1975年瑞士制成罐身接縫寬為0.8mm的電焊接制罐機,1978年又制成罐身接縫寬度為0.4mm的電阻焊制罐機。從而使三片罐罐身接縫狀況得到改善,三片罐的制造工藝得到更新,三片罐生產無論在質量上還是產量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并從工藝上徹底根除了接縫焊錫罐的鉛污染問題。在制罐生產中還出現了罐身接縫采用尼龍粘接的新型三片罐。

  制造兩片罐的沖拔工藝在1847年形成了,后來由淺沖罐發(fā)展到利用多級拉深方法制得深沖罐。至于深沖技術,1964年美國首先推出沖擊擠壓法,1968年又推出拉深和罐壁壓薄法,從而食品包裝容器得到了新的開發(fā)。自1963年以后,各種鋁合金的易開罐也得到相應的開發(fā)。

  制罐材料繼熱浸鍍錫板(HTP)之后,出現了電鍍錫板(ETP)。1934年德國建成電鍍錫板生產線,1937年美國首次生產出鍍錫量為5.59g/m2的電鍍錫板;陔婂冨a板的優(yōu)越性,至今已全部取代了熱浸鍍錫板。1930年挪威開始使用鋁合金板制造包裝容器。60年代初為減少用錫量而使用無錫薄鋼板——鍍鉻板(TES)制造包裝容器。還曾試用不銹鋼薄板等材料制造包裝容器。

  此外,各種塑料、紙質復合材料投入制罐生產,使食品包裝容器由硬質罐擴展到軟質罐,包裝容器品種更為新穎、多樣、實用化。1968年日本最先投入市場的軟罐頭食品所使用的蒸煮袋,就是一種由塑料薄膜和鋁箔等材料構成的復合膜所制成的軟質的食品包裝容器。


  為了提高食品包裝容器的使用價值,增強它對各種食品的貯藏效果,金屬包裝容器已廣泛使用內壁涂料。罐頭內涂料始于1903年,當時為了防止紅色水果褪色采用一種油樹脂涂料,以后則陸續(xù)研制成滿足各種罐藏需要的罐頭涂料。另外,罐外彩印涂料也相繼發(fā)展起來。

  實際上,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就用陶瓷作為罐藏容器來封藏食品。這在《齊民要術》、《大業(yè)拾遺記》等書中均有詳細記載。但我國的食品包裝技術發(fā)展非常的慢,對現代食品包裝技術的發(fā)展沒有多大的貢獻。只有在新中國建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包裝工業(yè)才開始突飛猛進,目前已經基本與世界水平相近了。

  縱覽我國的工業(yè)發(fā)展歷史,之所以發(fā)展太慢,主要是我國長期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閉關自守、不重視科學技術發(fā)展造成的。現在,我國的包裝工業(yè)已成為滲透各個領域的大行業(yè)了,它的前途不可估量。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2.757 second(s), 533 queries, Memory 2.2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