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網(wǎng)服務號

牛羊寄生蟲病的種類及其防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08-06-10
核心提示:寄生于牛、羊及其他家畜的體外寄生蟲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蜱、蠕形蚤、羊虱蠅、虱、毛虱和羽虱及虻等。 病體特征,F(xiàn)分別將各種蟲體的形態(tài)列舉如下: 一、蜱(硬蜱):蜱的種類很多,形態(tài)大致相似,都是一種吸血的外寄生蟲。蜱的頭、胸、腹融合在一起,體呈圓形或橢圓形


    寄生于牛、羊及其他家畜的體外寄生蟲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蜱、蠕形蚤、羊虱蠅、虱、毛虱和羽虱及虻等。

    病體特征,F(xiàn)分別將各種蟲體的形態(tài)列舉如下:

    一、蜱(硬蜱):蜱的種類很多,形態(tài)大致相似,都是一種吸血的外寄生蟲。蜱的頭、胸、腹融合在一起,體呈圓形或橢圓形,長約5-6毫米,寬約3-5毫米。雌蟲吸血后,能擴大到長約16毫米,寬約10毫米。體表護有堅韌的角質(zhì)膜,形成一硬殼,通稱背甲。蜱蟲腹面伸出四對肢。肢分六節(jié):基節(jié)、轉節(jié)、腿節(jié)、脛節(jié)、前跗節(jié)、跗節(jié)。每肢的末端有爪墊及二個爪,以利移動或固著。腹面后三分之一處有肛門。第二對肢的平行線上有生殖孔,第四對肢后有呼吸孔。有的蜱在第二對肢后尚有眼。

    蜱的假頭(口器)由假頭基部(口器基底)、一個口下器(吸管)、一對螯肢(上顎)、及一對腳須(觸須)所構成。假頭基部呈四角形或六角形。這一特征對蜱的鑒別也很有用。螯肢能運動,頂端具有兩個螯肢鉤,借以切裂皮膚?谙缕鞅砻婢哂屑怃J向后的小齒,依此能牢固地固著在皮膚上。腳須分四節(jié),是螯肢及口下器的掩護物。腳須的大小對蜱的鑒別亦很有幫助。此外,蜱的軀體有分枝的腸管和兩個球形的唾液腺以及生殖器和精神系等。

    蜱的發(fā)育須經(jīng)四個階段:即卵、幼蟲、稚蟲、成蟲。蜱的雌雄成蟲在宿主體上交配后,雄蟲即死亡,雌蟲吸飽血液后,離開宿主落到地上,鉆入隱蔽的地方,如墻壁、石下、草木莖葉等處,經(jīng)過1-4周開始產(chǎn)卵。卵呈橢圓形,黃褐色或淡紅色,長約0.5毫米。每一雌蟲可產(chǎn)卵數(shù)千,產(chǎn)卵后死亡。卵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孵化為幼蟲。幼蟲有肢三對,無呼吸孔和生殖孔。幼蟲侵襲家畜后,吸家畜的血,再經(jīng)過相當長的時間,脫皮,變?yōu)橛紫x。稚蟲較幼蟲大,有肢四對,有呼吸孔,但無生殖孔。稚蟲需吸血,然后再蛻皮,變?yōu)橄x。

    自然條件下,多數(shù)蜱在牧場上侵襲家畜。它們經(jīng)常留居土壤表面,爬到草上和灌木叢的尖端,以待侵襲通過的動物。

    在蜱的發(fā)育過程中要進行三次吸血——幼蟲、稚蟲和成蟲。根據(jù)蜱的發(fā)育過程及吸血方法,可將蜱分為三類:

    1、一宿主蜱。在一個動物身上完成其全部發(fā)育過程(幼蟲、稚蟲、成蟲)。

    2、二宿主蜱。幼蟲侵襲動物吸血后即在該動物體上發(fā)育為稚蟲,稚蟲吸血后落地變?yōu)槌上x。成蟲另覓其他動物。

    3、三宿主蜱。幼蟲吸血后落地,發(fā)育為稚蟲。稚蟲侵襲新的動物吸血后再落地,發(fā)育為成蟲,成蟲再侵襲新的動物吸血。即在發(fā)育的三個階段需三易宿主。

    蜱侵襲宿主后,由于對皮膚機械性損傷造成的劇癢和創(chuàng)痛,可使家畜騷擾不安;另外,在吸血的同時將毒素隨唾液注入宿主體內(nèi),對宿主機體造成毒害。這種損傷和毒害在蟲體大量、長期寄生時,可引起家畜體質(zhì)衰弱、發(fā)育不良、毛皮質(zhì)量低劣以及產(chǎn)生乳量下降等。

    蜱是家畜各種血孢子蟲病的傳播者。此外,尚能傳播病毒性疾病,如馬傳染性腦脊髓炎、羊虱毒病、羊假眩暈病等。

    二、蠕形蚤:寄生于牛、羊身上的跳蚤,稱為蠕形蚤。蠕形蚤蟲體分頭、胸、腹三部。雄蟲體小,左右扁平、迅速增大,有時比黃豆還大,呈卵圓形,色深灰。寄生家畜體表后,引起皮炎和奇癢,并在寄生部位排除帶血色的糞便和灰色的蟲卵,使被毛染成紅色或形成血痂,白毛的家畜更為明顯。嚴重的侵襲可引起家畜貧血、消瘦、衰弱。對羊可引起被毛損壞和脫落。

    三、綿羊虱蠅:為羊體常見的一種體外寄生蟲。體長4-6毫米,無翅,被毛細,呈棕色。頭部短,有一吸血的口器,腹部胖而寬,胸下有三對肢,肢強而有力,并且有銳利的爪。成蟲往往能在綿羊的被毛中度過一年。主要因彼此接觸而傳播。雌蟲產(chǎn)幼蟲,然后幼蟲變?yōu)橛,蛹再變(yōu)槌上x。嚴重感染時,體重減輕、貧血。羊因發(fā)生咬傷及癢覺,很不安靜,用牙齒搔咬或撩癢的部分,皮毛大受損失;佳虺R蚴壖纳墒趁W。

    四、虱:無論豬、牛、馬、羊身上都長虱。虱為無翅的小昆蟲,體稍橢圓而扁平,雄小于雌,蟲體的大小約為1-5毫米不等。頭部小于胸部,胸部有肢三對,肢的尖端有爪、腹部寬于胸部。雌蟲后端有切口,雄蟲的腹部后端圓滑,雌蟲產(chǎn)卵于畜體,產(chǎn)卵時分泌一種膠質(zhì)將卵固著于被毛上。卵呈淡黃色,橢圓形,一端有一小蓋。經(jīng)10-12天孵化為幼蟲,幼蟲經(jīng)三次蛻皮變?yōu)槌上x。虱不能自動離開畜體,所以其傳播方式是直接接觸,但也可由梳刮等用具而間接傳播。冬季多見,夏季由于氣溫高,大減。各種不同的虱分別寄生在不同的畜體上,不能互相感染。就是同一畜體上也限于畜體的某個部分。如牛多在角的周圍;綿羊多在蹄間及足的下部:豬多在耳旁、背部和內(nèi)股部,馬多在背部或長毛部。虱的危害情況,基本上與羊虱蠅相同。

    五、毛虱和羽虱:其形態(tài)類似虱,體扁平,長約2毫米,頭部大而寬于胸部(不同于虱)。腹較胸寬,肢較短。毛虱寄生于家畜,羽虱寄生于禽類的體表。卵產(chǎn)出后,經(jīng)5-8天孵出幼蟲,幼蟲再經(jīng)2-3周發(fā)育成為成蟲。以毛、羽毛、絨毛、表皮的鱗片及溢出的血液等為食。引起家畜癢覺、消瘦、產(chǎn)卵力減低、發(fā)育不良。毛虱對牲畜的危害較輕,而羽虱對禽類的危害則較嚴重。

    六、馬虱蠅:蟲體長約10毫米,紅褐色雜有淡黃色的斑點。翅大卵形,靜止時,撮合于腹部背面。腹部寬闊,幾乎為球形,上有細毛。雌蟲產(chǎn)幼蟲于土壤中,不久即化為蛹,4-6周發(fā)育為成蟲。常于夏季晴天騷擾宿主,在體表的肛門、陰門、會陰、內(nèi)股等處爬來爬去,引起不安,并可傳播某些寄生性、傳染性疾病。

    七、虻:虻的種類很多,一般形態(tài)皆相似。體長10-25毫米,顏色不一,呈黃、黑或灰黑色。頭部多呈三角形,大部分為復眼所占,有類似鐮狀分節(jié)的觸角,有寬闊粗厚由三節(jié)組成的胸部,腹部橢圓形,從背可看見七節(jié),從腹面看可見六節(jié)。翅上有各種不同斑紋或斑點。常出現(xiàn)在炎熱的夏天。雄蟲以植物的液汁或花蜜等為食物,雌蟲以吸血為生。雌蟲產(chǎn)卵于植物的莖葉上,一個雌蟲能產(chǎn)300-1000個卵,卵經(jīng)3-8天孵出幼蟲。幼蟲生活于潮濕地帶或水中,于晚秋或次年春爬至土里變蛹,再經(jīng)羽化后變?yōu)槌上x。當雌蟲刺螯牲畜吸血的同時,將含毒的唾液注入傷口,使牲畜發(fā)生局部腫脹、痛、癢等癥狀。蛇多侵襲馬、牛的胸部、腹部及四肢的內(nèi)側,而少侵襲犬、羊和豬。牲畜被侵害時,表現(xiàn)不安,不能充分采食,因而引起消瘦和泌乳量降低。同時,蛇還常為炭疽、錐蟲及其他病原體的傳播者。

    八、刺蠅(即廄螯蠅):與家蠅相似,體長5-7毫米,灰褐色,口器尖銳而長,靜止時突出于頭部。胸部背面有黑色條紋四條。腹部稍呈長圓形,在第二及第三腹節(jié)的背面,各具三個黑色斑點。靜止時兩翅稍張開。雌蟲產(chǎn)卵于馬牛糞堆、雜草堆、腐爛的蔬菜堆等不潔之處。在適宜條件下,約2-5日孵化為幼蟲,12-14日發(fā)育為蛹,6-25日羽化為成蟲。成蟲吸血時將毒素隨唾液注入傷口,使家畜表現(xiàn)不安,大量侵襲時,引起家畜消瘦。特別重要的是此蠅為某些傳染病及侵襲性病原體(如炭疽、錐蟲)的傳播者。

    防治措施。家畜體外寄生蟲的防治、除蛇、刺蠅外都可以用螨病的涂藥和藥浴等方法進行消滅。常用藥物為六六六、滴滴涕、敵百蟲、敵敵畏、蠅毒磷、皮蠅磷、倍硫磷等。虻和次蠅主要是因其有翅能飛,無非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采取一些如避虻放牧、夜間放牧、畜體噴射藥水等措施。再根據(jù)生物學生態(tài)的實際情況,用改變虻幼的孳生環(huán)境等,來破壞蛇的發(fā)育,進而達到控制和消滅體外寄生蟲的目的。

 

 
分享:
關鍵詞: 牛羊 寄生蟲病
[ 網(wǎng)刊訂閱 ]  [ 生產(chǎn)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chǎn)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041 second(s), 13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