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網(wǎng)服務號

提高鵪鶉孵化率的技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3-07-19
核心提示:掌握孵化過程中的每個技術環(huán)節(jié),是提高鵪鶉種蛋孵化率和獲取孵化經(jīng)濟效益的關鍵,現(xiàn)將提高鵪鶉種蛋孵化率的十項技術要求介紹如下。
      掌握孵化過程中的每個技術環(huán)節(jié),是提高鵪鶉種蛋孵化率和獲取孵化經(jīng)濟效益的關鍵,現(xiàn)將提高鵪鶉種蛋孵化率的十項技術要求介紹如下:
        一、選擇種蛋要仔細。要求種蛋新鮮度要高,花色要好,符合不白皮、不軟皮、不沙眼的要求,其蛋重一般在9~12克或以上,蛋形一頭稍尖,一頭稍圓,蛋的直徑與橫徑比為1:1.4為宜。
       二、種蛋保存要妥當。種蛋貯存室要空氣流通,室內(nèi)要求無蚊蠅、無鼠類室內(nèi)的有害氣體應在規(guī)定的衛(wèi)生標準以下。種蛋不宜震動,要防止冷風直吹和太陽直射,溫度在18℃左右為宜。種蛋保存時間,夏季7~8天,冬季不能超過10天左右。
       三、種蛋消毒要徹底。為了防止種蛋感染各種細菌和病毒,種蛋在入孵前應進行一次消毒。將種蛋放入蛋盤內(nèi),蛋直立或稍傾斜,大頭朝上,放在蛋架車上推入孵化機內(nèi)進行消毒。其消毒方法一般可采用福爾馬林熏蒸法,用藥量為每平方米用福爾馬林28毫升,熏蒸時間為20分鐘。
       四、溫度掌握要適宜。溫度是孵化生產(chǎn)過程中的主要條件之一,要求相對穩(wěn)定在37.8~39℃。因胚齡、品種和季節(jié)的不同,可適當調節(jié)其范圍。一般情況下,胚齡愈小,要求溫度相對高些;隨著胚齡的增加,其腐化溫度可適當降低。蛋用型品種要求溫度偏低,兼用型則要求溫度偏高;早春孵化要求溫度稍高,以后隨氣溫的逐漸上升,孵化溫度可逐漸適當降低。孵化室內(nèi)的溫度應保持在20~25℃。
       五、孵化濕度要控制。濕度一般是指孵化室內(nèi)相對濕度。濕度的大小,應隨胚胎的不同發(fā)育階段和不同的生理需要調節(jié)。開始時,濕度應保持在55%~60%中期為了排水尿囊液和羊水,其相對濕度應降低到50%~55%;后期為便于雛鵪鶉出殼,防止絨毛粘在蛋殼上,其相對濕度宜提高到65%~70%。增減濕度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增減孵化器內(nèi)水盤的面積和控制室內(nèi)灑水的多少來進行調節(jié)。
       六、通風換氣要及時。在孵化過程中,應隨著胚齡的增長,逐漸開大孵化器上的通氣孔。孵化前8天,每次換氣1~2次,8天以后,適當增加換氣次數(shù)。在孵化器內(nèi)有出雛的情況下,通氣孔應當全部打開,以利于雛鵪鶉呼吸,否則,正在破殼的胚胎或以才出殼的雛鵪鶉就會悶死。
       七、翻轉蛋盤應定時。翻轉種蛋的腐化位置和角度主要是使種蛋受熱均勻,促進胚胎的活動和防止胚胎與蛋殼粘連。孵化器應每2小時自動翻蛋一次,翻蛋的角度為60度,在雛出前2~3天停止翻蛋。
       八、驗蛋技術要嫻熟。在孵化期間,一般應驗蛋2次,通過驗蛋來了解胚胎的發(fā)育情況。頭照可在入孵后4~5天進行。用驗蛋燈來照蛋,受精蛋顏色發(fā)紅,仔細觀察可見血管呈蜘蛛狀,中央有黑眼;未受精的蛋則透光度大顏色與蛋殼色澤相似。二照應在入孵后10~13天進行,此時應將胚胎發(fā)育中止的蛋取出,以免發(fā)臭,污染孵化器內(nèi)的空氣。
        九、確保順利出雛亦關鍵。種蛋入孵后16~17天后便能出雛,如溫度比較均勻,一般可在2~3小時內(nèi)出殼完畢。在立體孵化器內(nèi),由于層次不同,溫度不均勻,出雛時間應延長一晝夜。幼雛出殼羽毛干后,即可取出放進預熱的育雛箱中進行護理。在孵化過程中對于那些難以出殼的雛鵪鶉,可采取人工破殼助產(chǎn)。若內(nèi)膜為白色,血管尚未收縮時暫不要動,待內(nèi)殼膜為橘黃色時方可撕破,將雛頭拉出,再放入出雛盤內(nèi)令其自動出殼。  
編輯:foodqa

 
分享:
關鍵詞: 提高 鵪鶉 孵化率 技術
[ 網(wǎng)刊訂閱 ]  [ 生產(chǎn)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chǎn)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247 second(s), 16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