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糧油 » 正文

馬鈴薯早死病癥狀及綜合防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4-02-19
核心提示:癥狀:又稱馬鈴薯黃萎病或早熟病。發(fā)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從葉脈向內黃化,后由黃變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復葉枯死,不脫落。

癥狀:又稱馬鈴薯黃萎病或早熟病。發(fā)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從葉脈向內黃化,后由黃變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復葉枯死,不脫落。根莖染病初癥狀不明顯,當葉片黃化后,剖開根莖處維管束已褐變,后地上莖的維管束也變成褐色。塊莖染病始于臍部,維管束變淺褐色至褐色,縱切病薯可見“八”字半圓形變色環(huán)。

發(fā)病規(guī)律:該病是典型土傳維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病殘秸稈及薯塊上越冬,翌年種植帶菌的馬鈴薯即引起發(fā)病。病菌在體內蔓延,在維管束內繁殖,并擴展到枝葉,該病在當年不再進行重復侵染。病菌發(fā)育適溫19~24℃,最高30℃,最低5℃,菌絲、菌核60℃經10分鐘致死。一般氣溫低,種薯塊傷口愈合慢,利于病菌由傷口侵入。從播種到開花,日均溫低于15℃持續(xù)時間長,發(fā)病早且重;此間氣候溫暖,雨水調和,病害明顯減輕。地勢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灌水不當及連作地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 如國外的阿爾費、迪辛里、斯巴恩特、貝雷克等品種較耐病。

(2)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

(3)播種前種薯用0.2%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種1小時。

(4)與非茄科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

(5)發(fā)病重的地區(qū)或田塊,每畝用50%多菌靈2千克進行土壤消毒;發(fā)病初期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一7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此外可澆灌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350倍液,每株灌對好的藥液0.51或用12.5%增效多菌靈濃可溶劑200一300倍液,每株澆灌100毫升。隔10天1次,灌1次或2次。
 

編輯:foodqa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1.164 second(s), 147 queries, Memory 1.2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