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種植技術 » 經濟作物 » 正文

我國食用菌生產的歷史及發(fā)展方向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05-05-13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食用菌的國家之一。食用菌也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經歷了悠久歲月。東西方文明古國的早期歷史文獻中,都記述了關于菌類的栽培。在2000年前的史料中已有記載,《呂氏春秋》載有"味之美者,越駱之菌。"《史記》中有對獲各的記載,稱為"千歲松根,食之不死";東漢王充的《論衡》中就談到"紫芝"可以像豆類在地里栽培。我國最早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靈芝可治神經衰弱、心悸、失眠等癥,并根據(jù)菌蓋色澤,評述品質高低。6世紀賈思辨的《齊民要術》"素食篇"中詳細介紹了木耳菹的做法。7世紀段成式寫的《西陽雜俎》中,有關于竹蓀的描述。蘇恭等人著的《唐本草注》中記載了"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爾"的原始木耳栽培法。 唐代韓鄂編的《四時纂要》中,則比較詳細地敘述了用爛構木及樹葉埋在畦床上栽培構菌的方法。"種菌篇"還對菌子的種植、管理、采收、于藏以及菌的有無毒性,能否食用, 作了具體敘述。南宋陳仁玉撰寫了第一部《菌譜》,其中對側耳作過"五臺天花,亦甲群匯'的評述。還對浙江東南部十一種食用菌列述了名稱,并對它們的風味、生長習性和出菇環(huán)境等作了精辟的論述。這一時期我國人民認識和利用食用菌知識進步很大。在西方國家中,希臘有一名醫(yī)師在公元1世紀提出用木屑在畦床上栽培楊樹鱗耳的方法。到16世紀末,意大利的一位名醫(yī)用這種方法栽培成功,后來大力傳播。雖然這些辦法比較原始,但它具體記載了我國食用菌科學知識的淵源,具備了為后來半人工栽培的雛形。這一階段從技術上考慮,完全是靠食用菌的孢子漫天飛,天然生產,人們只是認識了現(xiàn)象,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抱子飛揚,天然生長"。這就是食用菌栽培業(yè)的誕生。   
 
 
 
分享: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4.500 second(s), 907 queries, Memory 3.5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