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標(biāo)識 上網(wǎng)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shè)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jī)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wǎng),關(guān)注食品安全,探討食品技術(shù)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中國的經(jīng)濟(jì)真菌 » 正文

茯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07-09-13
核心提示:編號 PRB.0928 圖 例 中文學(xué)名 茯苓 拉丁學(xué)名 Poria cocos (Schw.) Wolf. 中文別名 松茯苓、茯靈、茯兔 同物異名 圖 928 茯苓 : (菌核) 分類地位 非褶菌目、多孔菌科、臥孔菌屬 形態(tài)特征 子實體生于菌核表面呈平伏狀,厚0.3-1cm,初期白色,老后或干后變?yōu)闇\褐色,管孔

編號 PRB.0928

中文學(xué)名 茯苓
拉丁學(xué)名 Poria cocos (Schw.) Wolf.
中文別名 松茯苓、茯靈、茯兔
同物異名  
圖 928 茯苓 : (菌核)
分類地位 非褶菌目、多孔菌科、臥孔菌屬
形態(tài)特征 子實體生于菌核表面呈平伏狀,厚0.3-1cm,初期白色,老后或干后變?yōu)闇\褐色,管孔多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菌管長2-8mm,偶有雙層,厚可達(dá)1-3cm,孔徑0.5-2mm,壁薄,孔口邊緣老后呈齒狀。孢子長方橢圓形至近圓柱形,6-8μm×3-3.5μm。孢子大量集中時呈灰白色。菌核呈球形、橢圓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直徑10-30cm或更大,重量不等,可達(dá)數(shù)十斤甚至近百斤。新鮮時稍軟有彈性,干后堅強(qiáng),表面粗糙多皺或瘤狀,淡棕黃色至褐色,變至黑褐色,內(nèi)部白色或帶淺粉紅色,干后稍硬。
生態(tài)習(xí)性 生于多種松樹的根際。偶見于其他針葉樹及闊葉樹的根部,其土質(zhì)為砂質(zhì)適宜。
分布地區(qū) 安徽、福建、云南、湖北、浙江、四川、貴州、河南、湖南、江蘇、廣東、廣西、甘肅、陜西、山東、河北等。不少地區(qū)已引種人工栽培。

經(jīng)

濟(jì)

我國藥用茯苓已歷史久遠(yuǎn),傳統(tǒng)以福建產(chǎn)“閩苓”、安徽產(chǎn)“安苓”、云南產(chǎn)“云苓”著名。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茯苓主治胸肋逆氣,憂患驚邪恐悸,心下結(jié)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侗静菥V目》記載“茯神治心病”,“茯苓皮主治水腫膚脹”。治瀉溫?zé)幔蛑箍,退熱安胎,寧心益氣,而消煩燥。另有降低血糖作用,F(xiàn)代研究茯苓含茯苓酸(pachymic acid),層孔菌酸(eburicoic acid)、去氫層孔菌酸(dehydro-eburicoic acid)、16α-羥基層孔酸(tumucos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等三萜酸化合物。還有β-茯苓聚糖(β-pachyman)約93%,還含有甲殼質(zhì)、脂肪、麥角甾醇、卵磷脂、右旋菌糖、腺嘌呤、組氨酸、膽堿、茯苓酸3-β-鄰乙酰多孔菌酸β(3β-P-acetyl,polyorenic acidβ)。把茯苓的主要成份β-茯苓聚糖(pochyman)轉(zhuǎn)化變成茯苓多糖(pachymaran),試驗證明對某些腫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達(dá)96.88%。茯苓傳統(tǒng)又作為補(bǔ)品,久服可“除百病,潤肌膚,延年益壽”。
 
[ 網(wǎng)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guān)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281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