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圍繞肉串加工的3 種不同工藝,本文旨在研究預油炸與微波相結合的二次烹調工藝,目的是摒除油炸與微波單獨作為加工方法的缺陷,結合傳統(tǒng)加熱與輻照加工的優(yōu)勢,開發(fā)出高品質的中式雞肉產品。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設備
散裝雞胸肉:青島正大集團;變性淀粉:國民淀粉工業(yè)(上海)有限公司;卡拉膠:上海化學試劑總廠;檸檬酸鈉: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復合磷酸鹽(焦磷酸鹽、三聚磷酸鹽、六偏磷酸鹽):上海化學試劑總廠;各種調味料。
電子精密天平EL-204、電子天平PB2002-N:梅特勒托利多公司;專用油炸鍋:德國巴喬旅館店業(yè)廚房設備有限公司;實驗型微波工作站:加拿大Fiso 公司;冰箱BCD-237A、低溫冷凍冰柜:青島海爾;數字型溫度測定儀:深圳金達通儀器儀表公司。色差計CR-400:日本ONICA MINOLTA 公司;質構儀TA-XT2i:英國Stable Micro System 公司。
1.2 方法
配制腌制劑
↓
原料肉預處理→滾揉、腌制→整型→熱加工
將洋蔥洗凈,剁成碎洋蔥粒;根據試驗要求,準確稱量鹽、糖等各種調味料及保水劑,將以上定量后的配料在水中充分混合,待用;九浞剑菏雏}1.5 %,蔗糖1.4 %,椒鹽0.1 %,香辛料2.5 %,洋蔥4.0 %,醬油0.5 %,料酒3.0 %,水30.0 %(按原料肉重計)
將雞肉塊與腌制劑混勻,滾揉數分鐘后,置于一定條件下腌制。
將腌制好的雞肉塊穿入竹簽,每串(25±2)g。
稱取原料肉質量記為m1,稱取速凍后的肉品質量記為m2。肉品產率= m2/m1×100 %
稱取冷凍待測肉品質量記為m3,將其置于微波爐中,設置功率后,進行加熱,肉品中心溫度達到70 ℃時取出,拭去表面水分,冷卻至室溫后稱重,質量記為m4。微波加熱損失=(m3-m4)/m3×100 %
分別測定肉品的L*(明度),a*(紅度),b*(黃度),每個樣品經一次測定后,分別旋轉120°、240°后各再測一次,重復測定3 次。
室溫下采用質構儀測定肉品的硬度、彈性、咀嚼性和黏聚性。質構儀參數:測定前探頭速度:3.00 mm/s;測定時探頭速度:5.00 mm/s;測定后探頭速度:5.00 mm/s;測定距離:10.0 mm;探頭兩次測定間隔時問:5.00 s;觸發(fā)類型:自動;觸發(fā)力:5.0 g;探頭型號:P/36 R。
油炸后將溫度測定儀探頭立刻插入油炸雞肉塊的中心位置,記錄樣品的溫度讀數。
由8 位受過感官檢驗訓練的專業(yè)人員組成鑒評小組,制定評價標準。色澤的加權系數為0.15,口感為0.25,氣味為0.3,滋味為0.3,以8 位評定員的平均分為各指標的評分,其總分為各項權重與評分乘積之和。
2 結果與討論
2.1 3 種不同微波肉串加工工藝的比較和確定分別選用400、600、900 W 3 個功率對未經預處理用微波直接烹飪的肉串、經過預油炸處理用微波二次烹飪的肉串和油炸全熟用微波復熱的肉串進行微波加熱,測定肉品在中心溫度達到70 ℃時的質構、色澤、失水率和可接受性。
工藝A:原料肉→分割→滾揉→腌制→速凍→冷凍保藏→微波加工,此工藝下的肉串在出廠前未經預熟處理,肉串的熟制完全依靠微波加工,微波加熱被作為直接烹飪的手段。
工藝B:原料肉→分割→滾揉→腌制→預油炸→冷卻→速凍→冷凍保藏→微波加工,此工藝下的肉串在腌制后需要經過工廠化的預熟制過程,以油炸作為預熟制的方法,使肉品達到一定的熟化程度,為獲得具有油炸食品特性且達到衛(wèi)生標準的肉品,要求預油炸肉品的中心溫度達到70 ℃后繼續(xù)油炸30 s 左右,微波加熱被作為二次烹飪的手段。
工藝C:原料肉→分割→滾揉→腌制→油炸充分→冷卻→速凍→冷凍保藏→微波復熱,此工藝下的肉串在腌制后需要經過工廠化的預熟制過程,以油炸作為預熟制的方法,使肉品達到完全熟化的程度,要求預油炸肉品的中心溫度達到90 ℃后繼續(xù)油炸30 s 左右,微波加熱被作為復熱加工的手段。
2.2 3 種加工工藝的肉串在高功率下微波復熱后的硬度顯著高于低功率。在高功率時表面升溫速度加快,外部溫度大于內部溫度,肉表面的水分在短時間內散失,導致肉質硬度的增加。硬度受預處理條件和微波功率變化的影響極顯著,同時兩者具有交互作用。工藝A 和B 處理后的彈性在600 W 加熱下與其它兩種功率加熱相比差異顯著,工藝C 處理的肉品在900 W 加熱下彈性值最大。預處理條件和微波功率變化對彈性影響極顯著。工藝C 處理肉品的黏聚性在不同微波功率加熱下的變化不顯著,工藝B 處理的肉品在高功率條件下黏聚性下降,黏聚性受預處理的影響極顯著,微波功率的變化顯著影響粘聚性,同時兩者具有交互作用。3 種工藝加工的肉串在900 W 微波加熱條件下與400 W 相比,咀嚼性增加顯著。不同的預處理形式和微波加熱條件對咀嚼性產生的影響極顯著,但兩者之間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
2.3 不同加工工藝對肉品色澤的影響
預處理條件極顯著地影響雞肉的L*值(P<0.001),工藝C處理后的雞肉的L* 值最低,工藝A處理肉品的L*最高,與工藝B 差異不顯著。L*值隨著油炸溫度的升高和油炸時間的增長而逐漸減少,這是因為在油炸過程中的美拉德反應產生了褐變,醛糖與含氨基化合物反應產生黑褐色的類黑精色素,且溫度越高,褐變速度越快,從而降低了L*值。不同的微波功率對L*無顯著性影響(p>0.05)。a*值受預處理的影響極顯著,微波功率的變化顯著影響a* 值,同時兩者具有交互作用。加工過程往往會促進肉制品中的脂肪氧化,從而使其變色或褪色[8]而顯著影響a*。在較高功率下,經過預處理的兩種肉品的a* 值均增加。b*值受預處理的影響極顯著,b* 值隨油炸程度的加強而增加,微波功率對b* 值產生影響不顯著。
2.4 不同加工工藝對肉品失水率的影響
工藝A 的肉品在微波烹飪的過程中水分大量的流失,損失率在15.03 %~13.74 %之間,顯著其他兩種工藝(p<0.05)。方差分析表明預處理形式對微波損失產生的影響極顯著,預油炸工藝使生雞肉串微波失水率降低44.17 %~53.42 %。微波加熱對水分含量較高的工藝A 樣品影響較大,隨著水分含量的減少,微波功率對加熱損失的影響也逐漸減小,微波功率對工藝B 和工藝C 的加熱損失影響不顯著(p>0.05)3 種預處理方式對肉品的產率有極顯著影響(p<0.01),工藝A 由于處理條件溫和,水分基本被完全保持,產率顯著高于工藝B 和工藝C 處理的產品。微波制作肉制品可增加熟制品產量的20 %左右。在油炸過程隨著油炸強度的增加,產品產率分別下降了17.64 %和31.96 %,預油炸工藝與深度油炸相比得率提高21.04%。
2.5 不同加工工藝對肉品可接受性的影響
在色澤上3 種預處理之間具有顯著差別,工藝C 的色澤可接受性高。工藝B 和工藝C 的肉品在微波高功率復熱后口感的接受性顯著下降,結合質構分析可以看出硬度的顯著增加使雞肉表層肉質老化,影響了肉質的可接受性。400W和600W加熱后口感可接受性較高,但工藝A 的可接受性與此相反。受熱時,肉品中的香味前體發(fā)生分解、氧化和還原等化學反應, 產生的各種揮發(fā)性香味物質共同形成肉品的特殊香味和風味[10]。工藝B 的風味評價總體上高于其他兩種,在風味特性上,工藝B 的肉品微波后保持了調味料中一定的燒烤風味,但同時具有明顯的蒸煮氣味,這種氣味降低了風味的可接受性。油炸處理使雞肉具有典型的油炸氣味、肉香和燒烤氣味,不同的微波功率進一步改變了風味的協(xié)調性[11],兩者在600 W 的風味可接受性在同類處理中最高。滋味上深度油炸處理的雞肉可接受性最高與其它兩種處理方式差異顯著,隨著油炸程度的增加,風味物質的前體物質進一步發(fā)生氧化反應和美拉德反應,有利于風味形成。
綜合感官評定各指標,工藝A 是雞肉未經預處理而用微波直接烹飪品質較差, 這是由于微波加熱表面溫度不高和處理時間太短不能產生與傳統(tǒng)加熱相同的松脆口感和褐變[12]。油炸處理(預油炸/深度油炸)顯著提高了雞肉在微波后的綜合品質,改善了將微波作為直接加工手段在色澤、風味、滋味上可接受性不理想的問題。工藝C 處理的雞肉在色澤和滋味上具有優(yōu)勢,但在風味上不及工藝B 處理的雞肉。工藝B 與工藝C 相比,雖然在綜合評價上略低于深度油炸,但從產品的產率來看,工藝C 顯著低于工藝B。對于實際生產來說,產率是產品開發(fā)關注的關鍵因素之一,綜合其因素工藝B 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雞肉未經處理直接微波后在色澤、風味和滋味方面可接受性差的問題,同時與工藝C 相比,顯著提高了產率。預油炸處理與微波結合的加工方式為雞肉方便化產品的開發(fā)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但還需要對工藝B的預處理條件進行優(yōu)化,進一步改善肉品油炸后的品質。
結論
預油炸工藝路線(原料肉→分割→滾揉→腌制→預油炸→冷卻→速凍→冷凍保藏→微波加工) 解決了生雞肉串直接微波在色澤、風味和滋味方面可接受性差的問題,減少了微波失水率,提高了肉品微波后的品質,同時與深度油炸技術相比顯著提高了肉品產率。預油炸處理與微波結合的加工方式為雞肉方便化產品的開發(fā)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預油炸的肉品適于在中/低功率的微波條件下進行二次烹飪,可以獲得可接性更高的肉品。